学生心育宣传 您所在位置:首页 >> 德育工作 >> 学生心育宣传

理性消费

发布日期:2021-12-06 16:31:16.0

合理消费

1907年,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。一天,两人打赌。詹姆斯说:“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。”卡尔森不以为然:“我不信!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。”

没过几天,恰逢卡尔森生日,詹姆斯送上礼物——一只精致的鸟笼。卡尔森笑了:“我只当它是一件工艺品,你就别费劲了。”从此只要客人来访,看见那只空鸟笼,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问:“教授,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?”卡尔森只好一次次的解释:“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。”然而,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。无奈之下,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,詹姆斯的“鸟笼效应”奏效了。

图片1.jpg

刚刚过去的双十一,购物车好像一只华丽的大鸟笼,身边人总会问,你双十一买了什么?买了多少件?你的快递哪天到?这使我们在购物时失去了自我意识。环境总是“胁迫”我们增强购物欲望。在这些被动的积极回应下,大家便会陷入搞不清需求中,产生不理性的购物行为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大家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。

图片2.jpg

常见的消费心理

1.从众心理

羊群效应曾提出: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,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,但是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,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,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。这种“随大流”的现象称为从众。它是指在群体压力下,个体在认知、判断、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。就像很多人疯狂抢购一件商品时,就算这件物品对毫无用处,你也会出于好奇而买来试一试。

图片3.jpg

2.攀比心理

通常以“自我”和“虚荣”为基础,追求的是“别人有的我要有,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”,以显示大家有“公平”的待遇,甚至是我好过你,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。购物时同学们往往是感觉型、感情性的,非常容易被诱导,并参照群体的影响。例如,看到同学脚上好看的球鞋自己也要买一双,看到同学买了许多新文具,自己也不假思索的买很多,但没有从本质上考虑自己是否真的有需求。

图片4.png

 

3.求异心理

同学们的自我意识日益加强,强烈地追求独立自主,在做任何事情时,都力图表现出自我个性。这一心理特征反映在消费行为上,就是喜欢购买一些具有特色的商品,追求时尚和新颖,以此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,对那些一般化、不能表现自我个性的商品不屑一顾,却很少关注物品的实用性。

1638779604594035913.jpg

 

4.其他

求美心理,即在消费活动中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倾向;求实心理,即选择商品时往往考虑很多因素,讲求实惠,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商品;便利心理,即消费者主要从功能便利的角度选择商品的心理现象等。

中学生怎样树立合理的消费观

1.减少冲动性, 增强理智性

学会延迟消费,即对某商品感兴趣之后,控制自己不要立即消费,而是等一两天后,再评判一下自己是否确实需要这个商品,再做付款消费,这样的习惯可以帮助自己理性的判断自身需求,减少消费失误的可能性。

图片6.jpg

2.减少盲目性,增强计划性

能够根据意愿合理的支配零花钱,是一个人长大的标志。其实这不难实现,只需要你制定一份合理的计划并执行。不要把钱花在计划外的无谓琐事上。如果你这样坚持一个月,到月底便会发现自己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,或许还会比上个月的花费少一些。

图片7.jpg

3.购买有主见,减少外界影响

同学们要正确认识金钱的获取方式,父母的金钱不是凭空印出来的,而是通过工作和劳动换取来的。有调查研究表明,在普通的工薪家庭中,每月在孩子身上的消费约占家庭总支出的一半左右。同时,一些中学生的攀比消费行为让家长难以招架。这些虽然是一部分人的行为,但对家庭和学校造成的影响很坏。所以,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也要正确地看待别人,消费时不要受表面现象影响,更不要生活在与他人的过度比较中。

图片8.jpg

4.重视消费安全(网络)

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,网购成为了大家的优选。网络上购物时同学们要保持警惕心,绷紧贪念是陷阱的弦。网购过程中注意核实信息的真假性,同时不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。此外,要选择正规的平台购物,不通过电商交易平台的网上交易往往具有风险,因为很多交易对象我们并不熟悉或认识,虽然在社交网络里互相之间有很长时间的交流,但也无法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,因此,一旦涉及付款的交易,一律不在不安全的社交平台中进行。

图片9.png

对于赚钱、花钱和存钱建立良好的心态是你一生的事情。成长过程中同学们逐渐开始思考对金钱的管理,这能够使大家学会承担责任,增长更多自由和权利的意识,也会使你的未来有一个更良好的开端。同学们,让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,学会正确消费、理性消费。

图片10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