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地处宣南地区琉璃厂文化街区,周边有不少传统的四合院和街道胡同,生长着许多北京常见的植物种类。这些植物随着季节的更替,开花吐蕊,绿茵满地,硕果缤纷,银装素裹,将寻常生活装点得生机盎然。为了引导学生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,将课堂所讲内容与实践调查相结合,认识北京常见的庭院街道植物,激发种植植物的兴趣,感受植物给学习生活带来的美好和乐趣,我校生物教研组组织学生进行了学校周边植物的调查和识别,以及校园种植活动。
一、考察老北京学校周边传统庭院街道植物类型
(一)前期准备
我校周边的范围较大,仅用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带学生走遍所有区域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的调查更多的代表植物呢?
首先,生物组的老师们先外出进行踩点,最终确定了一条既安全,又距离合适,且包含代表性植物的沿街线路。为了增加知识的准确性和趣味性,我们还邀请了植物爱好者,我校地理学科的徐亮老师进一步现场指点。徐老师结合地理学科特点,从植物的引进和环境适应性进行了补充,扩充了我们对植物的认识,扩宽了我们的思路。
其次,主讲童小元老师在活动之前,做了非常详细具体的活动学案准备工作,确定给学生讲解哪些植物,讲解植物的哪些方面。结合初中所学的生物知识,童老师将讲解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:
1.种子植物的普遍适应性。
2.植物在生活中的作用。
3.相似植物品种之间的细微差别。
4.草本、灌木和乔木在结构形态的区别。
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和资料查阅,童老师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学生的学习方案和活动讲稿,使活动的可操作性大大提高。
枣树
石榴
(二)活动过程
在春光明媚、春风和煦的周二下午,老师们带领学生走出了校园。按照活动路线和学案中的植物顺序,老师引导学生边走边观察,讲解了“苏铁、银杏、油松、榆树、石榴、海棠、萱草、香椿和臭椿、杨树、槭树、栾树、冬青卫矛、国槐”等代表性植物。同时,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感兴趣的内容及时讨论、答疑。我校西址校园内和大门旁有代表性的裸子植物苏铁和银杏,一部分学生能快速地说出这两类植物的名称,还能与裸子和被子植物的知识相联系。有些学生及时地提出了一些疑惑,如“银杏不是有果吗,我还见过了?”这是一个更正学生固有观念的好时机,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了“银杏果”其实是种子而非果实,使学生印象深刻。
南新华街道路旁有很多的国槐,但有的学生并不知道国槐是北京市的市树。通过学习和拓展,学生们对北京市的市树“国槐和侧柏”、北京市的市花“月季和菊花”有了更直观的认识,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。随后,师生们又进入了东址校园,欣赏和识别了梧桐花,并一起回忆了花的结构、传粉受精和果实的形成,寓知识于实物,化解了难点,加深了印象。最后师生愉快地合影,结束了快乐而充满意义的一节生物课外实践课。
本次活动中,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,提前打印学案并进行预习。活动过程中,他们注意安全、遵守纪律,认真地听取老师的讲解且完成学案,并及时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。通过这次活动,孩子们惊喜的发现,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的植物种类,原来学习就来源于生活。如果我们能将课本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效的结合,定将有更多更好的收获!
二、校园种植活动
身处钢筋水泥建筑包裹中长大的学生,虽然身边到处都是各色花卉、绿植,但学生们认识的花卉大多是从小学自然课和中学的生物课中、书本上学来的,很少有学生亲身经历、亲眼见证从播种到开花的过程。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,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,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,生物组的老师们带领学生开展了“校园植物栽培实践活动”。
春光正好,春意正浓,身处古老北京胡同深处校园中,在操场边上、屋檐下,学生们用各色形状各种规格的花盆,播撒自己喜欢的各种花种树种,开展种植实践活动。
刚开始,同学们显然缺乏经验,问了很多问题。面对这些问题,老师们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学的知识自己找答案。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,合理密植,扦插时马铃薯块茎应该做哪些处理……这些知识都有了结合实践的用武之地。种子包装袋背面也详细的说明和注意事项,这也使学生实践了阅读资料获取信息,提升学习能力。孩子们还不忘在花盆上贴上标签,记录下种植的植物和日期。种植使短暂的午休时光充满乐趣,即使有些疲惫,但依旧能在孩子们的脸上看到喜悦与期待!之后的每天,孩子们都会来看一看自己种的植物,浇水除草,静待花开!
通过这次的栽培活动,学生们体会到了动手实践的乐趣,应用了所学的知识,学会了思考,增强了责任心,懂得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,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。我校定会努力打造“小而精”的特色学校,促进西城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!愿我们的学生能和幼苗一样健康的成长!愿我们的学校硕果累累,再创辉煌!